設計思考,無所不在
我們日常生活中,使用到的東西,其實都是由設計思考發想後產生的成果。因為這些工具使得我們生活太便利,所以也就讓大家養成理所懶得思考的模式,卻忽略了這些工具設計成這樣的背後原因。看了『設計思考改造世界』之後,改變了我們看事情的角度與方法,也許你會說我又不是發明家,懂這些對我們又沒怎樣的幫助。其實,並不然,我們所習慣的行為,也許因為我們的一點點的建議,將會讓這些工具、服務更貼近我們生活,便利了自己,也造福了大家,甚至更商業一點,將它打造成產品,也許會為自己開創不同的道路。
怎樣思考,更設計
在設計思考裡面,最重要的是『人』在想什麼,我們要去瞭解對象對於產品、服務、真正在意的又是哪些,在『設計思考改造世界』一書中,提及一個思考過程- 3I (發想 Inspiration、構思Ideation、執行Implementation),先去發想有哪些方案可以解決我們的需求,進而構思想法的發展、產生及驗證,最後從我們研究專案中走向市場,過程中需要不斷的琢磨想法、探尋新的方向,所以3I空間是以非直線方式進行,他們彼此交互影響,反覆交錯著,方能交織成不錯的成品。
在進行發想之前,要先將基本的要素考慮進去,產品功能在應用上面的可行性、產品有無可能成為永續商品、對使用者是否有價值能抓住使用者的心,這些要素也要考慮實際的現實面向,適時取得平衡。
首先我們需要先從他人生活上面觀察,去發現生活中理所當然的背後其真正的起因,我們該該去注意那些人們不做的事情其背後的原因,或是矛盾操作流程其當初設計的原因,看那些人們不做的、聽那些人們不聽的,然後從中觸發不同的想法;有些時候,我們要想著這東西將會改變我們生活上面的習慣,需要試想著要如何讓人們學習這樣的行為模式;更重要的,我們要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,深入他們的生活作息,試著將產品套入人們的生活是否都能應用自如;起初我們是從某個特地的族群角度思考,試著將此族群擴大。
思考過程我們收集很多的可能性,創造了很多不同的選項及方案,然後我們需要針對每個內容做細項的分析,藉由訪談過程收集來的事實及過往的數據來為方案做有意義的結論,此過程屬於擴散思考及收斂模式;上述工作只是個過往的資料產生的結論,需要進行驗證能支持它,利用現有的工具(剪刀、圖畫紙、寶特瓶等),來動手做個假設性產品,模擬產品運用到我們生活中的狀況,過程裡面會有新的發現,重新回去發想過程,讓產品更加的完善。
對於參加研究的人,我們不該侷限在某特領域的人,如果可以的話找不同領域的人,加入研究團隊,將會讓產品的考慮的面向更加完整:而參與被詢問的人,除了使用者、消費者之外,若能找到極端的使用者,例如這產品上面使用上面的專家、老人、小孩、傷殘人士等,在使用過程的不便也納入考慮的話,將會讓產品上面的易用性更廣泛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